来美国一个月后的感受(廖丽)
来美一个多月了,跟大家分享下个人心得。
1)生活方面:其实波士顿的生活还是比较容易适应的,城市设施齐全,生活便利,有Chinatown可以买到国内的很多东西,包括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,也有很多港澳台的产品。我住的地方走1分钟就有食品超市seabra,4分钟就到Basket超市。但是我不太善于做饭,而且做饭的热忱日渐下降,所以我会很怀念浙大的食堂,现在想想真是方便啊。
2)安全方面:虽然目前我还没有遇到什么坏事,但是确实没有在国内学校那么安全,天天都能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,习以为常。前几天就有抢劫事件,不过总之自己多加注意,早点回巢就没事。美国司机还是蛮礼貌的,有行人等候基本都让先过。
3)实验室硬件方面:哈佛的硬件算是很好了,不过也跟实验室有关,有钱的老板基本都有较高级的设备,RT-PCR仪,荧光显微镜等。具体到Colleen实验室,她是资深tenured professor,带的学生不多,3个博士研究生,2个本科生,所以空间很大,楼的一边是办公室,她自己的办公室跟会议厅还有学生学习室都是通的。我在她的办公室取得了一个位置,很大的空间。楼的另一边是实验室,基本也没多少实验,很空闲。他们在实验耗材方面好像一点也不节约,枪头都用带滤膜的,平板和玻璃移液器也都用完一次就扔,不用抹布,全部用纸巾,我觉得好浪费啊。其实在生活中也是,都没见得节约,貌似全美人们都在呼吁其他国家节约,而他们就随意。Pete的实验室相对就拥挤些,人很多,估计加上4个博后近20号人,空间有点像我们实验室,比较拥挤,不过他占据的地盘也蛮多的,有小分支在其他楼。有点像我们实验室分布情况。
4)实验室氛围:不同实验室氛围不一样,但总体感受很轻松,随意。开例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叽叽喳喳说一阵,会放声大笑,讨论很多,这点跟国内情况有别,基本都报告完毕就了事,这边的话,在报告中就经常被打断,问题都很多。实验室很多工作都涉及到工程,电子方面的东西,我反正都搞不清,但他们很多都是交叉学科的研究者。不管是学生还是教授,都直呼名字或者昵称,给我感觉大家都在同一个层面交流。有人生日的时候会自己做蛋糕,大家在eating room/break room一起吃吃喝喝,交流交流。
5)学术氛围:很强。总体来说,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很多,每天都能看到楼梯间贴着各式消息,哪个实验室几点开放,给一个topic,然后交流,还有免费的披萨,啤酒,咖啡等。每个周五早上有chalk talk,来自各个大学的研究者包括教授和博后,有时也有博士生就自己的研究做报告,呵呵提供免费早点,muffin、蛋糕、甜品等很赞。下午有Happy time,主要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。美国人都会很主动认识人,自报姓名然后握手,这点中国人就显得很含蓄很被动了点,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。具体到实验室,2个实验室都是每周开例会,不一定要有报告,但一定要坐下来大家交流讨论。如果有问题,大家都会很热心很无私的帮助你。所以研究隔阂基本不成问题。感觉在国内常见现象就是大家都不知道彼此在干啥。具体到研究的课题,不管涉及什么方面,他们的思维是先提出hypothesis,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,然后你再去用各种方法途径证伪或者证实。重视问题,喜欢问题。个人感觉我们做的很多东西都属于描述性工作。另外,对于研究生而言,每个人都要写自己的proposal去获取funding,锻炼系统研究思维,而且一个研究生基本上就一直做某一个课题,他们比较重视论文的系统性,这点跟国内可能不一样。另外,对于研究生的培养,比较重视课程学习,可能跟大牛讲课也有关,国内的话估计就不同了。
上述属于目前为止我的总体感受,其实我还在黑暗中碰撞,都还没摸到门边。在语言文化思维方面,都还处在适应初级阶段。所以抱歉没有什么高深见解,只是谈谈切身感受而已,给没有出来的同胞们一个间接经验或体会吧。
祝各位好!
暂无评论! |
我要:发表评论 | 浏览更多评论 |
---|